這個學苑想幫助所有的苦惱人都變成快樂的人! 來聽聽看,什麼是「快樂學」? 想想看,怎麼辦才能離苦得樂? Cultivate your own mind, coach your own life, and be a happy being!
Sunday, September 7, 2008
止觀禪修之現實應用二
一、安般念(Anapanasati 出入息念)
二、四威儀之正知而住(Iriyapatha)
三、正知其他日常姿勢動作(Sampajana)
四、不淨觀(Patikalamanasikara)內朽穢不淨
五、四界分別觀(Dhatumanasikara)
六、墓園九相(Navasivathika)外朽穢不淨
法的醫療(Dharma-therapy)
即使是聖人(佛或者大阿羅漢),雖說是不受一切法,但只是心不受,身還是有業報帶來的苦受,因此在身有苦受的時以法來醫療的例子很多。
在南傳《長部.大品》及《相應部.大品》皆記載到,佛陀在最後一次雨安居時,患了一場大病,但最後透過「法的醫療」克服那些苦受,而得痊癒。
另外經典中也記載到大迦葉尊者生了重病,佛陀為他開示關於七覺支的法義,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,便不藥而癒。目犍連尊者也因為從佛陀那裏聽聞到七覺支法義,而治好自己的疾病。此外,佛陀亦曾於染重病之時,吩咐闡陀尊者講述覺支法,闡陀尊者說畢,佛陀的疾病也得痊癒。而七覺支的內容主要也還就是四念住,因為保持正念而生起的七覺支法而治癒疾病。
在中國古代智者大師也有用禪修治病的方法,但這應該說是結合了靜坐與道家及中醫的一些方法,與身念住略有不同。根據《摩訶止觀》、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中介紹有如下幾種:
(一)安心止在病處,即能治病。如門開則來風,閉扇則靜。心如王,病如賊。心安此處,賊則散壞。但不適用於五臟及腦病。五臟之間有生剋關係,腦內則更複雜,因此不要亂用。
(二)止心丹田。臍下一寸,名“憂陀那”,即“丹田”,若能止心,守此不散,經久即多有所治。之所以繫心在臍,因息從臍出,還入至臍。出入以臍為限,能易悟無常。人托胎時,識神始於血合,帶繫在臍。臍又是諸腸胃源,尋源能見不淨,能止貪欲。丹田是氣海,能鎖吞萬病,若止心丹田則氣息調和,故能癒疾。上氣,胸滿,兩脅痛,背膂急,肩頸痛,心熱懊,痛煩不能食,臍下冷,上熱下冷,陰陽不和,氣嗽等病,皆止丹田。止心丹田,會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。但在功夫火候上卻大有講究。止心丹田,也用於對治散亂。
(三)常止心足下,莫問行住坐臥,即能治眾病。所以者何?如果心識上緣,就會令四大不調。如果安心在下,四大即自然調適,眾病除矣。止心於足,對各種高心病,由較好的療效。
(四)止心五臟,生剋運化。金水木火土如迴圈,故金化而水生,水流而木榮,木動而火明,火炎而土蒸,此則相生。火得水而滅光,水遇土而不行,土值木而腫瘡,木遭金而折傷,此則相剋也。如金剋木,肺強而肝弱,當止心於肺,攝取白氣,肝病則癒。其餘四臟以此類推。
前兩年溫宗堃老師譯了一本書叫《法的醫療》,英譯本原名“Dhamma Therapy: Cases of Healing through Vipassana”,原作者為已故緬甸馬哈希尊者(Ven. VEN. MAHASI SAYADAW, 1904-1982),舉出疾病藉由內觀修行而得痊癒的一些個案,就此揭示內觀修行與療癒疾病的密初關係,以及內觀治病在巴利佛典中的經證。
印度的葛印卡老師(S.N. Goenka)也將止觀禪修應用於監獄以調適受刑人的身心。台灣清涼音文化事業公司出版《牢觀-內觀》VCD 的中文版,這是一部非比尋常的紀錄片,真實的記錄了印度最大的,也是舉世最惡名昭彰的監獄之受刑人,藉由「止觀禪修」所帶來的戲劇性改變。
止觀禪修的確能夠緩解壓力(stress)、藥物濫用(substance abuse)、身心症、精神官能症和憂鬱症等的症狀,增進個人真實與理想的一致性(sense of coherence),自我實現、責任感、內控感、發展自我意義感,以及正向的自我評價和創造感等。止觀禪修的傳統歷久彌新,越來越多的醫生推薦以禪修方法來防止、延緩和控制長期慢性疾病,包括心臟病、愛滋病、癌症、憂鬱症,過動症以及注意力缺乏症等等,有很多成功案例的報導。(待續)
Saturday, September 6, 2008
止觀禪修之現實應用一
Thursday, August 7, 2008
佛法的精要在於無我
依於佛無我的教說:生命只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的和合。我們凡夫,往往執著生命為我,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、作者、受者、命,都是自我,生命主體的異名。
什麼是我?世間立有種種的名字(《般若經》舉十六名;《金剛經》,舉四個名。)我,是主宰義,就是自主的支配一切。人人願意自由作主,支配其他,直覺得有自主而能支配的自體。「我」是印度學術中重要術語之一,最為常用。人(這裡不是約人類的人說),是思惟義,有意識活動,覺得有思惟的主體。眾生,意義為不斷受生死,覺得有歷受生死的主體。壽命或作壽者,一期的生存為壽命,從而覺得有無限的生命自體。這些,本是世間有情的現象之一,有意志力(權力意志),有思惟作用,有生死死生,有壽命延續。但主宰的是誰?思惟者是誰?受生死者是誰?壽命者是誰?這些,眾生的世俗心境,從來不曾徹見究竟,只是無始以來的習見,想當然的,認為有自我、思惟等自體,而且非有不可。這到了哲學家、神教徒手裡,雖然各說各的,大抵推論出微妙的,真常自在的神我(靈體),絕對主體之類。部派佛教中也有宣說「有我論」。主張在生死輪迴,繫縛解脫中,有一生命主體,叫做真我,大我,不可說我等。其實,這種真常本淨的我,源於無始來的習見,成為生死的根源。所以佛陀開示『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』。求我、人、眾生、壽命的自性不可得,並非閉起心眼,麻木自己,不去觀他就算了。這樣的我不可得──我空,這才是究竟的,徹底的,正確的體認。
(<<寶積經講記>>)
我的意見:神我說有極大的吸引力。之前,我認為無我說與神我說是各擅勝場的,因為兩者皆無法以現有的科學方法驗證。純就教理的說服力而言,兩者似乎都很有勸服力。但是,宗教的教義從來都是強力主張實現,而不只是理解而已。若是如法修行,佛家的無我說相對較不可能走入死胡同裡,所以更值得一試。
Tuesday, July 15, 2008
練習腹部呼吸
有一練習腹部呼吸以防止自律神經失調,進而調整身心之方法,與我教的靜坐觀腹部起伏有異曲同工之效。簡述如下:
容易緊張、焦慮的人,更可能因慢性壓力累積,在特別忙碌時出現自律神經失調,包括常胸悶、心悸、頭痛、失眠等。想要避免自律神經失調或緩解緊張情緒,多練習腹部呼吸有很大的幫助。
面對壓力時,體內交感神經較活躍,這時手指溫度下降、皮膚導電度增加、呼吸變成每分鐘19、20次。壓力解除後,副交感神經會較活躍,手指溫度回升、皮膚導電度降低、呼吸頻率每分鐘約8到12次。自律神經失調的人,會在壓力事件解除後,所有生理反應都仍處於緊張狀態,像是手指依然冰冷、呼吸仍急促,甚至有更糟的情況。
現代人生活步調太快,很多人「忘了」放鬆,長久處於壓力下,變成慢性壓力,只要有新壓力出現,就會煩燥、焦慮,久了自律神經可能失調。想知道是否自律神經失調,可在壓力解除後,摸手指看是不是冰冷、還會不會覺得吸不到氧氣,會就表示應學習放鬆技巧。或到醫院以「生理回餽儀」,由測手指溫度、呼吸頻率等生理數值變化,判定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情況。
在我們的身體裏面,壓力的產生有它的生理學上的基礎,舉個例子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裏面有兩大部分,一部分是所謂的交感神經系統,那另外一部分就叫做副交感神經系統,就好像我們電極所謂的陰陽兩極一樣。那交感神經系統就是所謂的壓力反應的一個系統。當我們遇到一些威脅的時候,這個交感神經系統就會啟動,然後讓我們可以去應戰或者是準備逃跑;當這些威脅消除之後,這個交感神經系統就會安靜下來, 然後我們會休養生息儲備能量。另外一個副交感神經系統,其實是活化的時候可以補充我們的一些能量。當這兩個神經,交感神經系統跟副交感神經系統不平衡的時候,那可能會造成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。自律神經失調會造成嚴重的心理疾病,也就是包括所謂的失眠症、憂鬱症、焦慮症或者恐慌症等等。憂鬱症、恐慌症、強迫症、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疾病,不僅僅是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化,而且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不彰所導致的。
所以如果說我們能夠利用腹部呼吸,來活化我們的副交感神經系統,讓自律神經不會失調,那對這些精神疾病的恢復會有很大幫助。那腹部呼吸有什麼功效呢?要怎麼做呢?其實腹部呼吸是用肚臍以下所謂的丹田的部位來呼吸,那這個呼吸如此能夠有效的調整我們呼吸的頻率,讓原先一個又短又急的胸部呼吸變成均勻細長的腹部呼吸,如此可以讓我們全身得到充分的氧氣,而且也可以借著橫隔膜上下起伏,來按摩我們的內臟,來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。
如果再配合靜坐、冥想、正面思考,可以讓焦躁憂鬱的情緒得到緩解,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每天要早晚各做一次,越來越純熟的時候,對我們預期性的焦慮或者是一些抗壓性都會有幫助的。
訓練腹部呼吸具體的方法是,初開始時有一點強迫性的深深吸一口氣至下丹田,小腹要鼓起,腰要略為向前挺,憋氣1秒同時提肛、咽口水。再吐氣收回肚子至吐盡為止。等到練習久了,心比較專注穩定時,可以不必太強迫用力,而只要關照腹部的起伏即可。久而久之呼吸的時間變長,速度變長,身心都會改善,長久練習會發面對壓力時,身體不再那麼不舒服。
不過初學者要視個人情況少量多次(一次15分鐘上下即可),慢慢再增加時間。
希望您能每天試試,尤其是早上起床時,如此開始一天是很好的!
Monday, July 14, 2008
How do you make yourself miserable?
Monday, June 9, 2008
Comparison makes people unhappy
In the BBC series on Happiness, psychologists observed that comparison makes people unhappy.
A Buddhist tends not to look outward to mend the world and make it better; rather, he/she tends to look inward to find out why and how is it that his/her own mind should feel such an unpleasant feelings toward something quite beyond individual control. To me, that would be the point you start to discover happiness.